拳王泰森曾表示過,此生唯一的錯事就是學會了“打架”。泰森是專業(yè)“打架”的,或許覺得累了?墒,我們這些業(yè)余“打架”的,還真得好好學學。有人說,美國人打架,先推對方兩步;中國人打架,自己先退兩步。“打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無論是先發(fā)制人,還是以退為進,要打,就得打出水平,打出美感,這可是一門兒藝術。
君子的本色是,要打人,三年不晚。挨打時,要屹立不動,即使身體動搖,意志也不能動搖。
小時候打架,父母總說:“愛打架的不是好孩子,有事報告老師,老師會做出公平裁決!焙⒆觽冃湃卫蠋,就像父母們信任法官一樣。然而,美國的孩子,他們的長輩則告訴他們:“挨打了?Fightback(打回去)!”遇到孩子打架,美國人會站在一旁袖手旁觀;法國人會立即把揪在一起的孩子分開,教他們用嘴吵就好,不要動手;而中國人看到孩子打架,多半會勸告:“不要打,也不要吵,有話好好說。以和為貴,別傷了和氣,雙方都忍一忍,退一步”。和一位研究心理學的朋友談起這兩種觀念,他說:“‘不打架’,是中國文化強調‘和諧’避免沖突,犧牲一己一時的利害,求得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人性善為其理念!瓼ightback’,是基于保護個人利益的觀念,人人爭得自己權益,社會自然平等公道;谌诵詯旱挠^念!边@是東西方人完全不同的兩種理念,就像對“離婚”的看法,“離”與“不離”,東西方人的理由都是“為了孩子”。東方人的“不離”,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西方人的,“離”,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沒有父母紛爭打鬧的環(huán)境。至于這兩種做法的優(yōu)劣得失,卻是眾說紛紜,即使是婚姻學家,也莫衷一是,這里按下不表,咱們回到“打架”。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打架,父母老師應是旁觀者而非仲裁者。孩子在揪打的過程中,不僅能漸漸地適應團體活動,而且還能感覺到被打的疼痛,以及發(fā)現如何才能增進朋友間的感情,所謂不打不相識嘛。打架可以提供孩子很多學習的機會。被欺負的孩子,會想方設法求取致勝之道。以前小的時候,或家里有長兄,或玩伴中有“孩子王”在你受欺負的時候會替你出頭,而在美國的ABC多半得靠自己打碼頭。有心理學家說:“打架能增長個體挨打的直接經驗,理解拳頭和口頭表達的不同效果,使受教育者在打與被打的反復操練中,獲得暴力和侮辱的有機聯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simonabridal.com/zaojiao/51955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