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別教育,對于家長們來說似乎再簡單不過: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沒有什么教導可言。但是,專家指出,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別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這非但關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會交往、戀愛、婚姻、家庭生活,還會影響其心理發(fā)展。性別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
“男生說話細聲細氣,動作扭扭捏捏;女生裝扮中性,言行粗獷潑辣……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說起現在的孩子,一些家長有些看不明白。專家認為,在對青少年的教育中,應該加強性別角色的教育,家庭教育中也應該注重這一點。
男孩女孩性格特征相反
小羽是一名高二女生,但從小到大一直沒梳過長發(fā),沒穿過裙子,言談舉止都大大咧咧的,儼然是個“假小子”。在小羽的班級里,有好幾個像她這樣的“假小子”,她們的性格都非常直爽、開朗,經常和一群男生稱兄道弟。相比之下,班級里有些男生則舉止文靜、性格柔弱。小羽說:“我們許多女生都喜歡李宇春青春灑脫的形象,覺得那樣很帥。”
而某小學教三年級的陳老師則對小學生中的“陰盛陽衰”感到有些擔憂:“近幾年,我發(fā)現小學一年級新生剛入校的那段時間,哭鬧的學生中男孩占了大多數,女孩反倒很少哭鬧,比男孩更能適應環(huán)境,獨立能力也更強。甚至有的女孩吵嘴、打架也比男孩厲害。”
在采訪中,一些學生家長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現在的孩子已把中性打扮當成一種時尚、潮流,“我覺得有的孩子男女性別的差異都有些模糊不清了,真不知道現在該如何教育孩子了。”
3歲后應培養(yǎng)性別意識
目前國內有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幼兒園分廁對孩子性別意識的認知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幼兒園也在嘗試這種做法。他們認為,性別角色是以性別為標準進行劃分的一種社會角色,它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如人們要求男性行為體現出陽剛之氣,女性行為表現出陰柔之美。雖然男女性別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性別角色卻是從兒童時期受到成人影響、教育的結果。河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心理學系袁立壯老師指出,現在的孩子出現以上的現象,是因為對孩子的性別教育存在著一些誤區(qū)或缺失,這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別角色的錯位,帶給孩子的將是心靈的扭曲和傷害。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非常關心和重視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愛護自己,這是非常必要的。但父母往往忽視了孩子從出生就應開始的性別教育。性別教育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對自身了解的啟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所以從小就開始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性別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袁老師介紹,孩子的性別角色意識從3歲以后就開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別角色意識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至于6—12歲的小學階段,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社會知識和興趣的培養(yǎng)上,這個階段則屬于孩子性別意識的潛伏期。“所以,從小就要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為他們進入青春期后正確處理兩性關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礎。”
“幼兒階段所受的影響要比青春期孩子所受的影響大得多。我們在心理咨詢的實踐中發(fā)現,有同性戀傾向的人,都會追溯到幼兒階段的經歷。”袁老師認為,家長和幼兒園應該對3—6歲的孩子進行適當的性別教育,傳授給他們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最基本的認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simonabridal.com/youjiao/58220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