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對話視角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指中學生應該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yǎng),反映了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態(tài)度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需要長期、逐漸的積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把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整合到具體的學習內容中,滲透到課堂教學的細節(jié)中,落實到情感與價值取向的引導中。

中學生物學課程對于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有利于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培養(yǎng)理性的思維習慣,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建立參與社會事務的責任感等方面!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實驗)》指出,“要注重使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核心概念,并運用生物學原理和方法解決相關的社會和生活中的問題”。這一目標指向為高中生物課程服務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開拓了廣闊的教學實踐空間。教材文本、探究實驗、現(xiàn)實生活、自然環(huán)境都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具體而生動的載體。教師用好這些教學素材,生物課堂就會成為滋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沃土。

1與文本對話,通過科學閱讀,培養(yǎng)理性的思維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生物教學的科學閱讀是指引導學生閱讀生物學資料,獲取生物學知識,理解并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生物學問題的過程。因此,科學閱讀離不開理性思考,也是培養(yǎng)理性思維習慣的重要載體。在生物教學中,引導學生與教材、科普資料、習題等文本開展深入的對話,通過科學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習慣是生物教師的職責。其中,教材是學生共有的閱讀素材,與教材文本展開深入的對話也是培養(yǎng)理性思維習慣最日常的方式。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二章的第一個知識點是“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在元素組成上的統(tǒng)一性與差異性”。教材在“問題探討”欄目中以一個數(shù)據(jù)表格作為本知識點的文本素材,而“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在元素組成上的統(tǒng)一性與差異性”這個結論需要學生通過閱讀表格、分析思考后才能得出。從閱讀到分析數(shù)據(jù),再到整理思維,然后用較為概括的語言表達結論,這個過程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筆者在執(zhí)教過程中就經常出現(xiàn)以下的情況:

師:這張表格的數(shù)據(jù)說明了什么?

生:生物體總是和外界環(huán)境進行著物質交換……

師:評價與分析:……正文引言中的回答是針對表格中數(shù)據(jù)元素種類相同而數(shù)值差異很大所做的分析和解釋,從對這張表格的分析中得不出這位同學念的“結論”……

這時就需要教師以具體閱讀內容為載體,引導學生理性思維,對教材文本中數(shù)據(jù)的含義、表格的性質、文字標注補充的信息、段落的主題句等進行分析,使學生從文本素材中提取關于這個知識點的核心線索。把這個知識點作為結論告訴學生并不難,但它是教師對高一學生盡早開展生物學文本閱讀指導的好時機,也是引導學生盡早感悟科學閱讀必須和理性思維同行的好時機。

高中生物學教學中適合作為閱讀與思考的文本內容很豐富,與理性思維同行的科學閱讀指導,有利于學生體會宏觀閱讀(體會目錄、章節(jié)、段落關系的閱讀)和微觀閱讀(從多個角度解讀一個知識點)的方法、用途和基本技巧等,以便學生逐漸掌握科學閱讀的技巧和方法。

閱讀與思考是人類謀求發(fā)展的第一需要,是人們終生學習必須掌握的技能,是學生素養(yǎng)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2與實驗對話,體驗探究歷程,感悟科學研究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師引導學生做好生物學實驗,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與實驗展開深入的對話有利于引導學生體會科學家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學習科學研究所需的技能,領悟科學觀念,培養(yǎng)科學精神。

以下是筆者在進行有關酶的探究實驗教學前開展對話的一段教學實錄,相對突出了對探究實驗設計思路的指導。

師:請同學們閱讀資料一,加酶洗衣粉配合溫水使用效果更好,冷庫儲藏種子更利于保存。分析后,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酶活性受溫度的影響。

師: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呢?

生:需要通過實驗驗證。

師: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實驗—得出結論。那我們需要怎么做呢?(與科學研究過程對話)

生:先假定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然后設計實驗驗證假設是否成立。

師:給大家提供實驗器材: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鮮的淀粉酶、碘液以及其他必備器具和藥品,請同學們設計實驗探究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你們要注意以下事項:①你將設定哪幾個溫度?②怎樣將不同的溶液調到設定的溫度?③怎樣排除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學生設計實驗操作流程,并論證其科學性與合理性,最終形成實驗操作流程表。接著學生操作,觀察,記錄現(xiàn)象;分析實驗現(xiàn)象、實驗假設,得出實驗結論;對整個探究實驗進行回顧與反思……

探究實驗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實驗前,教師要與實驗原理、方法、選材等進行深入對話,幫助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實驗思路;實驗中,要與操作流程的意義與規(guī)范對話,建立實驗操作步驟與實驗現(xiàn)象之間的客觀聯(lián)系;實驗后,要通過分析、推理建立實驗現(xiàn)象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與實驗中的意外對話,引發(fā)學生進一步地探究……

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加強與實驗的對話,有利于學生在探究歷程的真實體驗中,深入理解生物學原理,感悟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與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3與生活對話,在知識建構中,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用實例,引導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構科學知識,不僅能夠使知識脈絡因生活而靈動,也使生命在科學的解讀中凸顯出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在講減數(shù)分裂與受精作用時,筆者播放人生殖道內精卵結合的過程視頻后,又補充播放了一段受精卵發(fā)育為胎兒的視頻。生命誕生與成長的歷程震撼了學生,也讓學生感受了生命的神圣和成長的艱辛。

又如,在“DNA的分子結構”這節(jié)知識的教學前,筆者先播放了一段央視尋親欄目《等你來》的視頻,視頻中主人翁艱難曲折、困頓迷茫的尋親故事讓學生體會了“千里尋親相認難”的復雜情感。這段視頻故事結束于主持人的結論:“經DNA檢測,確認他們的父子關系可能性達到99.8%!憋@而易見,故事結局的明朗化有賴于生物學知識和技術的支撐。此時,“DNA檢測為什么能幫助他們父子相認”的疑問自然就成為學生構建DNA結構及其多樣性、特異性等知識的紐帶。由這個故事延伸,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與生活更深入的對話,學生可能會產生以下疑惑:父與子體細胞的細胞核中到底有多少DNA分子是相同的?父親細胞中經過復制的DNA是如何經過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傳遞給我的?我將來孩子的身體內細胞核中會有多少是來自我的父親的DNA?……教師分步解答這些疑問就能把DNA結構、復制、減數(shù)分裂、受精作用等知識關聯(lián)起來,使分子水平與細胞水平乃至個體水平的遺傳學知識建構成一個貫通的知識網(wǎng)絡,網(wǎng)絡中每個知識節(jié)點因為有生活例子作為背景而變得生動起來。

筆者的每屆學生會享受一次校園里的生物課,就是教師帶著學生一起去認識校園里的植物和動物。師生一起解讀葉鑲嵌、光合作用原理,解讀蒲公英飛翔的意義,認識喜鵲登梅、鳳棲梧桐等成語中那些富含吉祥寓意的動植物,辨別池塘里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體會“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等詩句中反映出的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生物學知識在校園的草木搖曳、鳥飛蟲鳴中更加生動起來,學生更是在解讀校園動植物的過程中體會了自然對于人的深遠意義。

生活是知識的意義與價值的最好體現(xiàn),生物學知識教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還原生活真相的過程,也是一個用正確的生命觀感悟生活的過程。不斷與生活對話能激發(fā)并保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解答一系列來自生活的疑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也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建立科學的基礎。

4與自然對話,在價值引領中,激發(fā)參與社會事務的責任感

生物學教學應該更加貼近自然、關注社會,培養(yǎng)學生科學、民主、平等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事務的責任感。課堂雖小,責任卻重大,教師應該在引領課堂價值的走向上負起責任來。價值引領不應空洞說教,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悄悄滲透,這會使課堂具有一定的價值隱喻,使科學教育意味深長。

例如,“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是高中生物《必修3·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中的內容,這節(jié)內容從數(shù)學學科方法的滲透、生物學統(tǒng)計方法的教學、模型構建等方面提供了許多教學創(chuàng)新的視角,學生也常常會因為他們的“數(shù)學能力有用武之地”而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所以這段內容常常成為公開課的選題,教師的教學設計也常常圍繞著科學方法運用、理性思維培養(yǎng)等內容展開,這些做法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課堂價值的引領。除此之外,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事務的責任感更是生物教學的意義所在。筆者曾經開展了這樣的教學:

師: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受一系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其中人類活動是最主要的因素。

教師展示姚明拒絕一碗魚翅圖片(畫外音“沒有交易就沒有殺戮”)。

師:廣袤的可可西里有這樣一群自然的精靈——藏羚羊,讓我們一起聽聽著名朗誦家代表藏羚羊發(fā)出的心聲吧!

教師播放配樂朗誦《最后的藏羚羊》,同時大屏幕播放藏羚羊種群的照片,朗誦家深情、悲愴直至咆哮的聲音會同著大屏幕上藏羚羊美麗的身姿和善良無助的目光一次次沖擊著學生的感官,一次次撞擊著他們的心臟……

這時,教室安靜極了,每位學生都漸漸地從理性思維中回過神來,逐漸進入強烈的情感體驗中:有的深情凝望藏羚羊的照片,雙眼滿含淚水,有的閉上眼晴滿臉羞愧,有的握緊拳頭,有的咬緊牙關……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學生在周記中專篇記錄了從那節(jié)課上得到的感悟。其中有學生直白地寫道:這節(jié)課讓我學到的不僅是生物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體會到了學習生物學到底是為了什么;生物課讓我知道,作為自然的一員,我該怎么做;感謝老師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如此震撼的課堂……令人驚喜的是,學生還常常把生物課的收獲寫到隨筆和作文中,以至于有些高三語文教師經常好奇地問我:您都不教他們了,學生還是會經常引用生物課的內容進行寫作,您的生物課到底教什么?筆者的回答是:生物課因為有了價值引領而變得意味深長。

5結語

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提出是社會發(fā)展的要求,這種要求并不是今天才開始的,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在探索怎么給學生最好的教育。從生物教學的視角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教師把核心素養(yǎng)與生物學科素養(yǎng)聯(lián)系起來,需要教師把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與生物學科具體的內容相結合,需要教師把培養(yǎng)的過程具體而生動地落實到日常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更需要教師不斷去發(fā)現(xiàn)教學創(chuàng)新的新視角和新方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simonabridal.com/gaozhong/1231994.html

相關閱讀:迄今最早大型復雜多細胞生物化石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