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實詞詞義推斷八法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文言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文言實詞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點難點,必考。其不僅數(shù)量多(《大綱》規(guī)定120個,但高考又不僅限于這些),而且變化靈活,意思不易確定,因而合理推斷詞義在考試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介紹八種推斷方法,供同學們學習。
  
  1、根據(jù)字形推斷詞義
  漢字本是表意性質的,從字形可以推知字義。雖歷經(jīng)演變,但表意的功能并沒有完全喪失,這種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詞義的已知條件之一。因此,對字形結構(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探求字的意義。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中的“信”,這是一個會意字,一個“人”一個“言”意為人言真實。此句中的“信”就解為“真實”。1999高考題文言文中有一句“啟聽淮北取糴”,其中“糴”就是一個會意字,聯(lián)系“糶”意思是賣出糧食,“糴”與“糶”相對,意思是買進糧食。
  
  2、借助課文推斷詞義
  試卷上常出現(xiàn)一些難以理解的文言實詞,我們可以聯(lián)想課文中有關語句中同一詞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再確定文言語料中該詞的含義。如1998全國卷第16題“金人曳出,擊之敗面”一句將“曳”解為“蜂擁”,將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狀語似可通,這是不顧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義。我們可以聯(lián)想課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許許聲”及《寡人之于國也》中的“棄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語境推斷詞義
  古代漢語中的實詞90%以上是具有多義性的,因此在理解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語境中,解釋準確而無滯礙者應為正確,這就是常言說的“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篇不離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時猶小,當不復記憶”一句中的“猶”多數(shù)同學把它解為“還”,句意為“你當時還小,一定不再記得了”乍一看也沒有什么問題,但放在語境中就錯了,因為作者與“十二郎”雖為叔侄,但齡相差無幾,不會這樣說話,因此解為“更”才更合理。再如①“酈道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②“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①句根據(jù)前文語境可知,酈道元對石鐘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觀點表述上說得不夠詳細,由此推知這句中“言”為“敘述”之意。②句聯(lián)系全篇及背景看,漁工水師雖知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
  用文字記載下來,因此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為“記載”,而不能理解為“說”。2006全國卷Ⅰ文言文翻譯第二句“居數(shù)郡,見可欲終不變其心”中的“居”有的同學譯為“居住”,有的同學譯為“待過”,放在全文語境中考查都不太確切,應為“做官”才合理。2003全國卷中第11題C項“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中的“遇”解為“優(yōu)待”,“遇”在句中處于謂語的位置,“優(yōu)待”雖為動詞,但從語境來看是譯不通的,只能是“對待”。
  
  4、借助語法推斷詞義
  根據(jù)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由副詞充當。依據(jù)它們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受助動詞“能”的修飾,并處在謂語位置,便可推斷它是動詞“游泳”之意。《報任安書》“仆誠以著此書”中的“以”許多書中都未標明其意義,若用語法來斷定,本句中“仆”為主語,“著”為謂語,“誠”為狀語。因而“以”應為通假字,本字為“已”,當副詞“已經(jīng)”解。2000高考題“自放驢,取樵飲爨(cuàn)”一句,把“樵”解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動詞“取”,其后又有動詞“飲爨”,整體意思為取柴做飯,因此“樵”字應是名詞,當解為“木柴”而非“打柴”。
  
  5、借助結構推斷詞義
  有些文言句子結構整齊,講究對仗,有時還采用互文的修辭形式,我們可利用這一結構特點推斷詞義。如“據(jù)?函之固,擁雍州之地”為對仗句,“據(jù)”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么“固”也應是名詞,據(jù)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之意。2001全國卷第11題“齊人追亡逐北——北:指敗逃者”,“亡”與“北”對應,也應譯為“敗逃者”。
  
  6、借助雙音詞推斷詞義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古今漢語一脈相承,因此我們就可借助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詞來解古漢語的單音詞。如“李斯,相也,具于五刑”中的“具”,我們就應聯(lián)想到現(xiàn)代漢語的“具備”一詞,那么“具”就可解為“備”,句意為“備受五刑的折磨”,又如“不營產(chǎn)業(yè),常丐食誦《詩》”中的“丐”我們根據(jù)“乞丐”一詞,就可推出“乞求”之意。1999全國卷文言文第一題“后因他信,具以白質”中的“信”,我們由現(xiàn)代漢語“信使”一詞就可推出“使者”之意。
  
  7、借助成語推斷詞義
  成語從古漢語而來,其中保留了古漢語許多實詞的用法,我們若能利用現(xiàn)在掌握的成語中的某些語素的含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無疑是一條捷徑。如《六國論》“始速禍焉”中的“速”我們可聯(lián)系成語“不速之客”而推知其應為“招致”!肚袀鳌“舉類邇而見義遠”中的“邇”我們可聯(lián)想成語“遐邇聞名”而推出其為“近”又如“其文約,其辭微”中的“微”,我們可和成語“微言大義”相聯(lián)系,就可解為“精微,含蓄”之意。同學們在學習中一定要注意積累、整理這樣的聯(lián)系,學習就能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8、借助文化常識推斷詞義
  對于有些實詞的意思,我們也可借助生活常識、生活經(jīng)驗和文化習俗來推斷。如《屈原列傳》“邪曲之害公也”一句中的“公”應為“公家”也就是“國家”,因為略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至今鄉(xiāng)村老百姓仍把“國家”稱為“公家”,這也是古代的普遍叫法。1995高考文言文材料記敘了一位善良勤勞,深明大義的母親,試題將“母恒自紡績,夜分而寐”中的“夜分”解釋為“夜盡時分”,其實只要想一想:白天睡覺,豈算勤勞?所以,只能將“夜分”解為“夜半時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simonabridal.com/chuzhong/333141.html

相關閱讀:《貞觀政要?貪鄙》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