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蒙氏教育中的重要性
有人認為我們正處于一個“斷絕的時代”,一個“不定型或不定性組織”的時代,甚至有人悲觀地認為世界將走向“人類自趨毀滅”的時代。不管未來的世界走向何處,我相信大多數(shù)的人,仍然認為在未來的廿一世紀中,“家”依舊是孩子和正常成人生活的基地。雖然目前“單親家庭”和過著“分偶”生活的人數(shù)有日漸增多的趨勢,但那不過是對舊律法或舊習俗的“反動”,而非“正常的社會調(diào)適”,他們終將體驗到“家”,才是人類生命發(fā)展的根本。
正因為如此,愈發(fā)顯得“家”對這些“時代缺陷”有著彌補和防止擴大的作用。如果有人試圖去否定或破壞家的意義,那么他必然會嘗到失根的滋味,及無所依歸,無法可循的苦果,更會讓你我奮斗的理想也隨之幻滅,造成人類生命的悲劇。
父母在家里增進幼兒智力的重要性
孩子的前三年,是一生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歲月。因此在這一階段的每一分鐘,對孩子們而言,都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我們不能只依靠學校(幼稚園)三歲以后的教育,而讓一生最具決定性的寶貴時間讓保姆所虛擲。智力發(fā)展,是從感官對外接受到訊息開始,通過神經(jīng)中樞(大腦)轉(zhuǎn)化為記憶等的反應,而后才有運動等活動。所以發(fā)展感官的潛力是提升智力的開端。蒙特梭利曾言:“感官的發(fā)展必在認知發(fā)展之前。”
而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更是孩子生活最久的場所,對孩子影響也最大。所以父母一定要用有效地引導才能把握這奠基的時刻,讓孩子的智力得到最好的啟發(fā)。所以就人類智慧能力的培育來說,一定要借由與孩子接觸最早、早密切的母親來加以教導。
父母的修養(yǎng)
在蒙氏的嘉言中有兩句真理,她說:“人自身必須成為教育的中心,而且永遠不可忘記:人不是在大學時代發(fā)展其心智,而是在誕生之時就開始了心智的成長。”這句話帶給我們兩個啟示:(1) “父母親”本身不僅是應該具有“先覺覺后覺”的各種條件,而且她本身也是被教育的目標,所以我們應該在虛心、謹慎、周全的心態(tài)下,來開始教育自己的孩子。(2) 從誕生到大學的成長期間中,據(jù)蒙氏個人的觀察,她認為“人類心智成長的開始,是在誕生的同時”(后來的學者已證實還更早)。
因此,在家庭啟蒙工作的方法上,最重要的是:為人父母者必須有充分的準備。而且這項神圣的天賦任務所須的準備工作,必須在產(chǎn)前就“周全地完成”了。因為嬰兒在誕生之始,其眼、耳等感官,就已經(jīng)不斷地接收來自周圍環(huán)境所給予的刺激,使其腦神經(jīng)開始發(fā)展了。
另外,蒙氏也說:“關于我們對嬰兒時期所做的研究結(jié)果,是無庸置疑的;首兩年永遠最重要──因為此期是一個人從‘無’到‘有’。”這句話意味著:你給嬰兒些什么,嬰兒將擁有些什么。因為為人母且為人師的媽媽們,您對這件神圣偉大,決定孩子一生的重大任務,應該周祥認真地準備,萬不可掉以輕心的。
所以如果能用合乎科學的教法,來促進孩子的智力和品格,必然能夠奠定他們身心發(fā)展的良好基礎,才會讓他們更能適應二十一世紀的挑戰(zhàn)。
蒙氏對父母提供的原則是:
(1)尊重的態(tài)度
“唯有當我們了解幼兒也是位獨立的“人”時,我們才會鼓勵其自主性和獨立性!狈粗,當他們不被尊重時,其反感較成人為深遠。同時,我們也不可用“幼稚”的眼興來看待他們。
(2)科學的觀察方法
在家中父母也要以客觀的態(tài)度來紀錄孩子生活的點滴,對他們成長的經(jīng)過加以分析和討論,找出正確的結(jié)論來教育孩子。不可以個人的“經(jīng)驗”來妄加評斷。
也就是說,父母應該先去了解孩子的個別差異,同時還要看孩子當時的情緒和意愿,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如此才是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兒童發(fā)展的首要步驟。
唯有深入觀察之后,才能真正了解小孩生理、心理發(fā)展的程度如何,好決定如何去幫助他,以及協(xié)調(diào)環(huán)境如何配合他的發(fā)展。
(3)智力啟發(fā)方法
近代科學進步,人類的思想觀念也有了重大改變,教育孩子的方式由傳統(tǒng)式變?yōu)榱藛l(fā)式,父母的職責也就更重了。因為啟發(fā)式教育不似以往,父母只要命令就好!皢l(fā)”是一種極不易拿捏得準的教育技巧;而它之所以重要,就是因孩子是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產(chǎn)生智力而形成知識,有了適當?shù)膯l(fā),智力才能更為開發(fā)。強調(diào)啟發(fā)的重要,需讓孩子自動自發(fā),父母只要稍加指點,他自己會深度嘗試。
當蒙特梭利在世時常親自參加各地的蒙氏教學法國際會議,她總提示地主國先用自己的文字大書特書的一句話就是:“幫助我!讓我自己做”,也用參加會員各國的文字標出這句話,倘若有英美國人參加,當然也標有:“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比如說,在家中父母對幼兒的生活示范與指導,要隨時以優(yōu)美且正確的舉止來引導,以引起其學習動機,并以三段式教學來啟導孩子的認知和操作能力,以養(yǎng)成其基本智力和獨立性格。但切忌勉強去灌輸知識。
(4)盡可能提供給他一個好的生活“環(huán)境” 這里所指并非僅指物質(zhì)環(huán)境──一般家庭在生活上往往忽略了小孩的存在。家中的用具和陳列只著眼于大人的生活和賓客的使用方便,那些家俱都是給“大人”用的,孩子使用往往不被“歡迎”。
(5) 配合學校培養(yǎng)幼兒合理思維的能力和良好的性格 把孩子送到幼稚園或托兒所以后,父母是否就沒事了呢?絕對不是,雖然由專業(yè)人員代替父母教導孩子,但父母也要全力配合才能奏效,否則也只徒然,反而造成孩子的疑惑。
父母該如何配合呢?首先必須了解學校的教育方式,因此要時常參與學校的活動,多與學校的教育人員接觸、溝通。其次是通過書本及傳播媒體了解幼兒心理,平時應該多閱讀幼教書籍,并不需要太深奧的,只要多讀多看,自然就能有所幫助。
另外家庭的生活情形也要特別留意,無論看電視聽音樂,與孩子玩耍都要注意到其意義,以期能寓教于樂。
所以,并不是把孩子往學校送了后自己就可以輕松,事實上更要注意到教育的效果,全面配合。
此外,諸如在培養(yǎng)對事物的正確認知,辨別差異及分辨、歸納乃至推理等能力,父母都應設計各種“活動”,以增加活動量,擴大孩子的種種能力,并培養(yǎng)他們合作、忍耐和進取的品格。
結(jié)束語
嬰幼兒在未進入學校以前的教養(yǎng),必須依靠父母的全力照顧,方能使其最重要的“三歲以前”不致于荒廢。
蒙氏認為母親是最重要的“預備環(huán)境”,可見父母親對幼兒的家教,是其智力和品格的第一位導師。母親應在幼兒未出世前,就要努力學習并認真研究,如此方能勝任愉快呀!
父母在家中如何施行感官教育
由于智力發(fā)展,是從感官接受外界訊息開始,在家中施行感官教育也并非一定需要蒙氏教具,母親可以自行制作原理相同的教具,使幼兒感官能力敏銳。所以此章針對這個需要,特別撰文介紹。
感官訓練的目的在培養(yǎng)幼兒感覺的敏銳性
不論是在家庭中的嬰孩或進入幼稚園的幼兒,不但應該把感官訓練列為首要項目,更應該在過程中不斷地求其更精確、更敏銳,使幼兒的視、聽、嗅、味、觸覺都能夠靈敏而精確。借以讓幼兒認知、辨異等潛能得以充分發(fā)展,進而產(chǎn)生分析、綜合、研判等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和行為基礎。
家庭中感官訓練的著眼
父母對幼兒在家里實施感官教育,除了達成前述的“目的”以外,還要有四個著眼:
(1) 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認知習慣”,不要稻栗不分,“馬馬虎虎”。
(2) “循干追根”,要有系統(tǒng),不要雜亂無章。
(3) 是簡單明了,不要復雜。
(4)是配合學校, 除了“銜接”外也要“延深”。如此才能不只僅使“耳聰目明”,更能養(yǎng)成不斷增進感官敏銳,精確的觀察能力,也會同時培養(yǎng)了條理分明的認知習性。
感官教育的三大原則
父母縱然不是幼教專家,但卻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若能堅守下述三個原則,依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堅持蒙氏的原理:讓孩子自由地適應, 你只為他準備環(huán)境,和誘導他去接觸你所設計過的教具(一般人所謂的益智玩具)。千萬不要操之過急,給孩子訂下“教”他的進度,以免孩子被“盯”得厭惡學習,害怕你來“教”他。
(2)銜求品名(形狀、顏色、名稱、 用途等)的認識,再逐漸進入確實、精細的程度。
(3)由聽(媽媽講說)到看(實物接觸), 并充分利用五官,再進入手腳“做”的階段。如此方有最好的教育效果。
早期感官訓練的學習三階段
學習分三個階段的目的,是要幫助幼兒對教具有更好的認識,可以讓你了解幼兒能把握多少吸收多少,才能落實你的訓練。
這三個階段的學習方法,必須用于所有的每一個教具的介紹,也可以用于識字教育上。當你要開始示范任何一種教具,須指示幼兒用不同物體加以比較,才能得到正確的認知。例如:大-小、大-較大-最大、大-稍大-較大-很大-最大;。^。钚⌒。孕。^。苄。钚;至于長-短、輕-重、粗-細、硬-軟等等,也是逐次漸進的做精確的認識。凡物體的感性層次,都要讓孩子從五官的接觸,到心智的刺激,逐次地、確實地得到深刻的印象。
這樣“做”是讓孩子聰明、精靈的基本方法。父母親要有計劃地去做,有耐性有恒心地去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更應知道,年齡越小的孩子越不容易集中心智,所以也就越要講求方法,才會收到效果。但,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讓孩子有厭煩的感覺。以上所說,是感官教育,由物體性質(zhì)的直接認知到“量”和“比較觀察”的間接培養(yǎng),是要從一歲到四歲都要下功夫的。
至于感官認知,學習三階段的次序和具體做法,是按以下的次序進行:第一階段:本體的認識──其目的是在建立實物和名稱之間的關系(先由物體──名稱)譬如家中用的由小到大,可以裝在一起成套的糖果盒,就是很好的教材,父母親用雙手拿起整個盒子向幼兒說:“這是紅圓形的糖果盒。”反復地說到你覺得你的孩子了解了“物體”和“名稱”之間的聯(lián)合為止。
第二階段:對照物的認識(由名稱到實物)。母親要確知前一階段的效果如何,就對幼兒說:“請把那個紅色糖果盒拿給我!币幻嬉云诖难凵衽瓮變赫_地拿給你為止(當然你必有兩個以上不同顏色的盒子)。第三階段:類似物間的辨別(事務的確認和辨異)──當幼兒已經(jīng)了解紅色糖果盒和記住了這個名稱之后,就指各種類似物問幼兒說:“這叫什么?”他應該答出正確的名稱“這叫×××”。假若答不出了,再幫助他反復說到會了為止(這樣也同時訓練了語言發(fā)展)。以上這些原則或過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第一要站在幼兒的立場來看,卻是極為新鮮但頗困難,因為小頭腦中對于紅色盒子、糖果,都不一定有深刻的印象。所以父母要有百分的耐心,十分的用心來做這件事才行。 此外,在你計劃安排你“親職教務”的時候,必須注意你孩子的年齡,和他心智發(fā)展的程度,應該依期年齡層次的感官發(fā)展的敏感狀況,和孩子的實際情況,而適慎地思考策劃,千萬別著急!同時也要記住,現(xiàn)行的每一步驟,都關系到下一個步驟的進行;所以必須按照進展程度的模式去進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simonabridal.com/youjiao/100349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