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厭學的原因和對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學習方法指導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小松從小聰明伶俐,活潑好動,小學階段每堂課只聽10分鐘就會了,雖然注意力不集中,但無明顯違紀違規(guī),學習成績好,小學階段老師沒有反映什么問題。上初中后,他進入重點學校的重點班,爸媽覺得進了保險柜,加之工作都很忙,沒有過問他的學習,課前預習,初一期末考試7門課有5門不及格,于是他變得討厭學習,上課不聽講,不交作業(yè),父母管他還發(fā)脾氣。

  小雨性格比較內向,小學學習成績中上水平,作文比賽得過長沙市3等獎,媽媽對她期望很高,一直要求她達到班上前3名,高考目標定位在清華北大。上初中后,她的學習成績漸漸下降,尤其是數(shù)學,但她很努力,常常做作業(yè)到晚上12點,不做完就不睡覺。高一下學期,媽媽發(fā)現(xiàn)她學習的勁頭大不如從前,不會的功課不再去鉆研,只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功課就行,有時甚至抄同學的,晚上坐在坐在電腦邊打開學習的界面,實際上在看小說,當聽見門響就馬上轉換到學習界面,家長說她她也不吭聲。她告訴我們,媽媽整天嘮叨,回憶她小學的輝煌,要求她考重點大學,可是自己一點信心也沒有,大腦好像筑起了一道堤壩,數(shù)學內容根本進不去,自己也希望好好學習,看見媽媽進來就知道她要說什么,雖然覺得對不起媽媽,但力不從心,自己也不知道將來怎么辦。

  這些現(xiàn)象,都可以稱之為厭學。厭學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具資料顯示,對一所中學438名學生的調查,26%的學生回答對學習不感興趣,43%的學生認為學習內容枯燥乏味,19%的學生回答不愿意上學。在一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有厭學想法的學生比例更高。厭學的直接后果是學習成績下降,被動學習,影響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有的孩子在學習方面得不到樂趣,會采用其他方法彌補生活的空虛,逃學、上網(wǎng)、早戀、甚至結交社會不良同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這些所造成的損害比厭學本身更嚴重。

  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那么,為什么這些孩子不喜歡學習呢?影響學習的要素包括學習能力、心理因素、學習動機等。

  學習能力:

  部分孩子由于先天或后天塬因智力低下,他們的學習能力自然不如他人;還有一種情況,有些兒童雖然智力在正常范圍,但學習閱讀、寫作或計算方面有困難,醫(yī)學上稱之為學習技能發(fā)育障礙,是由于大腦的某個掌管閱讀、寫作或計算的部位發(fā)育異常有關,對這部分學生,如果一味按照正常孩子要求他們,而他們力所不能及,就會對學習喪失興趣,放棄學習。

  心理因素:

  因為學習是一種需要調動大腦能量,運用注意、記憶、思維解決問題的過程,任何心理因素影響了大腦,都會影響學習效果。最常見的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其基本缺陷是大腦前額葉發(fā)育不良,注意力不集中、計劃性差。智商高的孩子,例如小松,在小學階段因為學習難度不大,學習能跟上班,沒有及時就診、診斷。上初中后,由于學習內容增多,學習難度增大,采用過去蜻蜓點水的辦法已經應付不了,而這些孩子在遇到困難后,更容易放棄,于是就出現(xiàn)了厭學的情況。焦慮癥因為焦慮不安、無法集中精力于學習;抑郁癥大腦皮層被抑制,聽不進、學不進,對于學習成績下降非常著急,覺得學習不好就一切都完了,也會選擇逃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xuexi/61033.html

相關閱讀:優(yōu)秀學習者的共同特點 八條經驗你也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