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普遍存在下列情況:(1)觀察的目性不明確。經常接受那些只有強烈刺激作用的現象,產生那種比較自然的、輕松的、不易疲勞的“無意注意”。例如,為形成“化學變化”這一概念,教師演示鎂帶燃燒這實驗。學生被那耀眼奪目的熾烈白光吸引住了,大家興高采烈,陶醉在“看熱鬧”中,甚至還會要求老師“再來一個好不好”。(2)不善于完整地全面地進行觀察。總是以局部代替整體,例如學生觀察鈉和水的反應時,容易注意溶液顯出紅色和鈉的雜亂無章的跑動,而忽視了鈉溶成小球和浮于水面的現象。這樣,也只能片面地認識鈉和水的反應而不能推斷出它的某些重要物理性質。(3)觀察籠統(tǒng)模糊。容易見到顯明的主體,而忽視較為隱蔽的本質特征。例如,觀看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時,一看到黑色粉末逐漸變成發(fā)亮的紅色,就異常興奮,以為實驗已達到目的,仿佛觀察任務已完成了,但卻忽視了試管壁上出現的小液滴。這樣,就犯了科學性的錯誤,即觀察事物的變化以局部代替整體,以明顯的代替隱蔽的,當然就不能得到正確的概念。(4)忽視稍縱即逝的現象。不能把它們及時納入自己的意識范疇,因而產生錯覺和“誤診”。例如,用帶有尖嘴的玻璃管點燃氫氣,剛點燃時,火焰呈藍色,但很快就變成黃色,如果學生沒有及時仔細觀察到這現象,藍色火焰就被黃色所遮蓋,忽視了這稍縱即逝的現象,就必然產生了錯誤的認識。此外,觀察中還往往把現象和結論混為一談。例如要學生說出在制取氫氣的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回答往往是“有氫氣放出”而不能準確地說“鋅表面產生小氣泡,發(fā)出嘶嘶的聲音,有氣泡逸出水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xuexi/212218.html
相關閱讀:學習是每個孩子必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