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詩人的《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賞析
人們個別都以為這是一首游春。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來日氣!般羲疄I”點明地點。“尋芳”,等于尋找美妙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欣賞春景中取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體景色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天然風物面目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遠足時線人一新的驚喜感到。第三句“等閑識得春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點是很輕易識別的!皷|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老是春”,是說這姹紫嫣紅的氣象全是由春景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意識了春天。這就詳細解答了為什么能“輕易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花團錦簇”又照顧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詳細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首句點明出游的氣節(jié)、地點,下三句寫“尋芳”的所見所識。春回大地,詩人耳目一新。恰是這新穎的感觸,使詩人認識了東風。好像是一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斗麗的景象,不正是活力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入,統(tǒng)率全詩的則是一個“新”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處所早已失守于金國,怎能去游春呢?本來這是一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圣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提倡的“仁”。這些意思假如用哲學講義式的語言寫出來,未免單調(diào)乏味。本詩卻把哲理熔化在活潑的形象中,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超之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shiju/85706.html
相關(guān)閱讀: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彷徨_全詩賞析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災(zāi)此登臨_全詩賞析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_全詩賞析
非常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_全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