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边@說明“問”是何等重要。教學中的“問”,包括學生問與教師問兩個方面,然而我們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由于不太注意課堂提問的藝術和策略,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效果。在提問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堂提問的誤區(qū)
課堂提問對課堂教學至關重要,但由于受教師個體知識水平和教學經驗的限制,在問題設計中存在以下比較突出的問題:
1、課堂提問中重數量輕質量。為追求課堂的熱烈氣氛,教師常常設計大量學生容易答出的問題,且美其名曰活躍課堂氣氛。課堂上由于問題太多,有時學生窮于應付,看似師生交流頻繁,實際上學生對這些問題并沒有留下什么印象,因為學生根本沒有自己消化吸收的過程,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知識。
2、重提問而輕反饋。有些教師,上課的時候也是精心準備了一些問題,當學生回答時,卻經常把學生晾在一邊。有時學生剛剛回答,老師就接住學生的回答,一講到底。長此以往,學生非但不能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學生對問題的麻木和對教師自問自答的依賴性。
3、重形式、輕實效,缺乏藝術性。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的學科,思維方式以抽象思維為主。大部分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情感的培養(yǎng)。許多教師在課堂上猶如背書一般,把備課筆記上的問題一一拋給學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師生間的交流處于游離狀態(tài)。有的教師過多地提一些諸如“對不對”、“是不是”、“行不行”這樣的問題,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表面上看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熱鬧非常,實際上并無實效。這樣的數學課,教師講得乏味,學生學得辛苦。
二、課堂提問的對策
針對以上課堂提問的不足,教師應積極采取相應措施。
1、目標明確,精心設問。課堂提問必須以教學目標為指南,根據教學的要求,設計目標明確的問題,如:引入新課?為新舊聯系?為突出重點?為解決難點?為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為促使學生思考?為總結歸納?……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明確提問的目的,盡可能剔除可有可無、目標模糊不清的提問,保留針對性強、有實際意義的提問,使提問恰到好處,為教學穿針引線,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2、難易適度,巧設提問。課堂提問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要提學生力所能及的、所謂“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問題。
要防止淺——缺乏引力,索然無味;偏——抓不住重點,糾纏枝節(jié);深——高不可攀,“聽”而生畏;空——內容空洞,無從下手。提問適度,就是要掌握好難易間的“度”。太易,脫口而出,無法引起思考;太難,無從下手,會造成學生心理壓力,效果適得其反。因此,提問考慮難易適度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使“最近發(fā)展區(qū)”轉化為“現實發(fā)展區(qū)”,這樣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就都能得到發(fā)展。教師可根據教學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靈活設計出一些問題,以調整和改善教與學的活動。
3、留空思考,及時反饋。課堂提問應重視分析學生的信息反饋。老師提出問題后,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因此從問題提出到點名讓學生回答應有一個適當的停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以達到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作出及時、明確的反應,使學生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問題的設置應疏密相間、安排合理,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4、面向全體,因人施教。合理的課堂提問正是“學”與“思”的最佳結合點,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聯系學生實際和教材實際,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難度要適中,所提問題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能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也就是說,問題提出后,不是讓學生隨口而出,而必須經過思考后才能回答。如果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統統都讓好學生回答,而忽略了學習困難的學生,就會造成兩極分化。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注意要面向全體,使學生都能參與思考,把回答問題的機會平均分配給全班的學生,要使全體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對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展示空間,發(fā)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5、適時啟發(fā),誘導思維。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師生交流的過程。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促進其知識的內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得如何,取決于教師引導啟發(fā)作用發(fā)揮得如何,取決于教師啟發(fā)作用發(fā)揮的程度,因此課堂提問必須具有啟發(fā)性。教師還應設計富有啟發(fā)、誘導、思維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杜絕提些不經思考便可回答的“是不是”、“對不對”。只要教師心中有“課標”,目中有“人”(學生情況),具有啟發(fā)性的課堂提問就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來,從而學生的“腦袋”將被啟動,使學生的思維“發(fā)動起來”,去思考,去揣摩。如在某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或一堂課結束之前,向學生提一些有利于歸納總結的問題:“你們今天學到了什么?”“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教師在學生的回答中適當補充說明,便能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個解疑者、組織者,要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起重要作用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動機,引導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尤其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提問、啟發(fā)、引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注意提問的適度性、梯度性和個體差異性,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來源:233網校論文中心,作者:孔燕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gaozhong/262738.html
相關閱讀:怎樣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