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教案
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2)通過對1924年到1935年中國革命形勢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方法,分析研究國情,做出科學判斷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用聯(lián)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觀察評價土地革命、國民大革命運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五四風雷中學生的先鋒作用,培養(yǎng)學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報效中華的道德情操;了解共產黨28年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培養(yǎng)學生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
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堅苦卓絕斗爭環(huán)境下中國共產黨人的不屈不撓的斗志和精神。
重點:
五四風雷、中國共產黨成立
教學難點:
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 五四風雷
1.五四運動的背景
(1)國際
①一戰(zhàn)期間日本加緊侵略中國,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中國人民反帝情緒高漲。 ②十月革命勝利為中國人民解放指出了解放道路。
(2)國內
①政治方面:北洋軍閥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促使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爆發(fā)的根本原因)
②階級方面:一戰(zhàn)期間,民族工業(yè)得到發(fā)展,工人階級隊伍迅速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fā)展,為運動發(fā)生準備了階級基礎。
③思想方面: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為中國一批先進分子所接受,為運動提供了思想條件。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促使先進分子和青年學生積極開展愛國活動。
(3)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1919年初,一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政府向和會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墒,和會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并無理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
2.運動的爆發(fā)和經過
階段時間中心主力斗爭形式
第一階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青年學生學生集會游行、罷課
第二階段6月初一6月底上海工人階級學生、工人、商人的“三罷”斗爭
3.結果:取得初步勝利
表現(xiàn)為:(1)北洋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2)罷免了曹、章、陸的職務;(3)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4.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性質: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2)意義: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了先鋒作用,工人階級發(fā)揮了主力作用;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條件。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難點突破:
1.如何理解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
從反帝方面看:運動的興起是為了反抗巴黎和會對中國山東權益的宰割,斗爭口號中也明確提出“外爭國權”“廢除二十一條”,不承認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的決議。最終迫使政府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從反封建方面看:學生斗爭口號中要求“內除國賊”,工人參加后,斗爭進一步指向北洋政府。運動取得初步勝利,北洋軍閥政府釋放被捕學生,并懲辦了三個賣國賊。
因此整個運動體現(xiàn)出與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勢不兩立、不妥協(xié)的革命斗爭精神。
2、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
名稱領導階級指導思想革命前途革命范疇任務性質
舊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觀念資本主義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反帝反封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化的一部分反帝反封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成立的三大歷史條件
(1)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fā)展。
(2)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馬克思主義者出現(xiàn)。
五四運動以后,李大釗在宣傳馬克思主義中起了主要作用!缎虑嗄辍分饾u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來、李達等先后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3)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1920年在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的幫助下,陳獨秀和李大釗相繼在上海、北京建立共產黨組織。此后, 武漢、長沙、濟南、廣州以及歐洲和日本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產黨組織。這些早期組織的建立為中共的成立準備了組織基礎。
(4)國際因素:共產國際的幫助
2.成立概況:中共一大的召開
(1)召開:1921年7月23日,上海。
(2)主要內容:①通過黨綱:規(guī)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是用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聯(lián)合第三 國際。②確定黨的中心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③成立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
3.誕生的意義:中共一大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三.國共合作和北伐戰(zhàn)爭
1.國共合作
(1) 原因:①中共領導工人運動的體會:認識到敵人的強大,要想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必須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
②1923年中共三大根據(jù)共產國際指示,通過與中國國民黨合作的決定。
(2)國民黨一大——實現(xiàn)合作
時間、地點: 1924年1月,廣州
意義:這次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形成,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
2.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
(1)興起: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xiàn)。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成立;統(tǒng)一了廣東革命根據(jù)地
(2)高潮:北伐戰(zhàn)爭
①北伐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tǒng)治。
②開始時間:1926年7月。
③打擊目標: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④主要成果:殲滅吳佩孚、孫傳芳主力,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fā)展到長江流域,1927年初,國民政府遷都武漢;旧贤品吮毖筌婇y的統(tǒng)治。
3.失敗
(1) 標志:①四一二政變: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政變,并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標志著大革命局部失敗。②七一五政變: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wèi)在武漢發(fā)動政變,以后又寧漢合流,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敗。
(2)原因:
①帝國主義干涉破壞,扶植代理人。
②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
③中共推行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在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的過程中,陳獨秀和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等堅持右傾機會上義錯誤,限制工農運動,放棄了革命領導權。
(3)教訓: 中共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武裝,開展武裝斗爭。
課堂小結
作業(y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simonabridal.com/gaoyi/7741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