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三備考,其實是一個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即在一年的教學過程當中,把學生的復習能力發(fā)掘、提高到能夠解決或者基本能夠解決高考試題上來,下面的“高考文言文一輪復習:文言翻譯方法全解”供大家參考!
從考查的特點和目的出發(fā),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譯總是要求以直譯為主,意譯只能是一種次要的方式。這里說的直譯,是指將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和所采用的表達方式。而意譯,則是根據(jù)原文表達的基本意思進行翻譯,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實,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別較大的表達方式。高考固然要求考生能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文言材料的內容,但更要求考生能從微觀上理解文言文字詞句式等語言知識以及這些知識與現(xiàn)代漢語的差別。因此,各省市的文言文翻譯試題都要求采用直譯的方式,但遇到難以直譯或直譯后表達不出原文意蘊時,也可酌情采用意譯。
高考文言文翻譯也講究的是信、達、雅。所謂信,指的是準確無誤,忠于原文,不隨意增刪內容和改變風格;所謂達,指的是譯文語句通順,語意明確,行文規(guī)范;所謂雅,指的是文句流暢,鮮明生動,具有文采。對考生來說,信和達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較高的要求。
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譯多是從前面閱讀材料中選幾個句子進行翻譯,因此翻譯的第一個步驟就是通讀文言閱讀材料,并借助選擇題的選項整體把握文意,為翻譯局部的語句打好基礎,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第二步,按照詞序,逐詞落實,進行一句句對譯。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第三步,譯完全文后,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要想在翻譯時做到信、達、雅,還要掌握一些具體方法,這些方法可以概括為“留、補、換、刪、調、貫”六個字。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匯、專有名詞,如古代國名、朝代名、年號、人名、地名、官名、政區(qū)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專名之稱。這些詞均不必翻譯,原樣保留。
例如: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句中“人”“我”“北門”就可以保留不譯。
補1.文言文中是單音節(jié)詞,現(xiàn)代漢語已變成復音的要補成復音詞。
如:奚足以語文事?——哪里夠得上談論文章的事情?(2006年湖南卷)
這里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要誤合單音詞。例如上例中的“語文”,就不能當作現(xiàn)代漢語中“語文課”的“語文”,在例句中它是兩個詞,“語”是談論,“文”是文章。
2.文言文中與今已有差距的簡練說法,要參照文中語句的含義作適當?shù)难a充。
如:焚百家之言。
不宜把“言”譯為“話”,而應譯為“記載言論的著作”。
又如: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這里的“言”不是“說”,而應譯為“用文字表述、記載”。
3.一些鋪敘繁筆,可凝縮簡述。
如: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舉宇內、并吞八荒。
可縮譯為;秦有并吞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
4.遇到文言中的省略之處,要按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補出省略的內容。
如:“圣王在上而民不凍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力開其資財之道也。”(2006年安徽卷)
其中“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省略了主語“君王”,翻譯時需補出來:“不是(君王)能親自耕種使他們有飯吃,親自織布使他們有衣穿”。
又如:“累有相示,別領收貯,然未一披。”(2006年上海卷)
這里有多處省略,翻譯時宜補出來:(有人)屢次(把他的文章)給我看,(我)另外讓(人)收藏起來,但(我)沒有讀過(這些文章)。
換文言中有不少用語,現(xiàn)代雖然還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譯時都應換用與之相應的現(xiàn)代說法。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譯為地位低,見識淺),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譯為舊事,前例)。
2006年全國卷中要求翻譯這樣的句子:“居數(shù)郡,見可欲終不變其心,妻子饑寒如下貧者。”(在幾個郡待過,遇見會引發(fā)貪欲的事,始終不改變自己的心性,妻子兒女挨饑受凍,如同極貧窮的人。)其中“妻子”譯為“妻子和兒女”是一個重要的給分點。
對通假字,要按本意去翻譯。
總結:以上就是“高考文言文一輪復習:文言翻譯方法全解”的全部內容,請大家認真閱讀,鞏固學過的知識,小編祝愿同學們在努力的復習后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
相關精彩內容推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gaosan/144480.html
相關閱讀:2014高考數(shù)學一輪備考:高三糾錯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