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zhì)》 教學設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一、教材分析 

 

《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是新教材中有關金屬及其化合物性質(zhì)的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之一。金屬在自然界基本以化合態(tài)形式存在,因此第一節(jié)介紹金屬單質(zhì)的性質(zhì)后,第二節(jié)重點講述了鈉、鋁、鐵的化合物性質(zhì)。在這一節(jié)內(nèi)容里,新教材安排了精彩的圖片和豐富的實驗探究。旨在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學習能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yǎng)學生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對提高學生全面的科學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zhì)》本節(jié)內(nèi)容在呈現(xiàn)方式上有以下特點:圖畫較多,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動較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在介紹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時,采用科學探究的形式,突出實驗引探功能;利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填寫表格,可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教學重點是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zhì),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分析這些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對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zhì)作出正確的判斷。 

 

二、教學設計思路 

 

 

 

 

二、教案 

課題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zhì)》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探究、對比的方法,探究歸納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質(zhì)。

2.過程與方法:體驗實驗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技能、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等。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zhì)疑、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重點

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質(zhì)及鑒別

 

難點

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

 

教學方法

學生實驗探究法,學習小組討論、交流

 

儀器、用品

試管、滴管、燒杯、酒精燈、帶鐵夾的鐵架臺、碳酸鈉(s)、碳酸氫鈉(s)、酚酞、澄清石灰水、稀鹽酸

 

 

教學內(nèi)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意圖和手段

 

引入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Na2CO3和NaHCO3,先請同學介紹兩者的用途。?

通過PPT介紹兩者的用途,簡單說明兩者的不同。

培養(yǎng)學生的資料收集、歸納能力。

 

過渡

引導

如何設計鑒別分離Na2CO3和NaHCO3?

教材從哪些方面進行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對比?

閱讀課本,總結、歸納。

生1:俗稱、顏色

生2:溶解性、與酸反應,熱穩(wěn)定性等..

明確Na2CO3和NaHCO3的研究角度,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等。

深入

下面我們將對這兩種物質(zhì)的溶解性、熱穩(wěn)定性、及與鹽酸反應進行重點比較

明確學習目標

明確教學重點

 

科學探究1

請通過實驗證明,四人一小組,合作科學探究1,討論完成表格1

小組合作完成科學探究1,通過實驗現(xiàn)象討論得結論。

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象的綜合分析能力

 

成員講述、歸納

請其中2組成員講述該組的實驗現(xiàn)象及結論。

生1:溶解性:Na2CO3NaHCO3

生2:都使酚酞溶液變紅,但Na2CO3顏色更深。

以事實為依據(jù),增加感性認識。

 

【PPT】

1.Na2CO3與NaHCO3的對比

化學名稱   碳酸鈉        碳酸氫鈉

俗稱     純堿蘇打       小蘇打

色態(tài)   白色粉末無色晶體   白色晶體

溶解性   Na2CO3>NaHCO3

堿性    Na2CO3>NaHCO3

對比自己的結論,查漏補缺,完善結論。

使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

 

設疑
深入

如果Na2CO3固體混有NaHCO3固體,應該如何除去?

加熱,使NaHCO3固體分解。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選擇
裝置

投影幾套裝置讓學生選擇

固體加固體的實驗裝置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運用能力。

 

科學探究2

 

提問

 

 

 

 

 

 

結論

Na2CO3和NaHCO3的加熱

 

我們看見碳酸氫鈉的試管中有水珠生成,并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說明什么?碳酸鈉有否這種現(xiàn)象?

那么剩下的固體是什么呢?可以怎樣驗證?

取出產(chǎn)物加入鹽酸,看見大量氣泡產(chǎn)生。

 

現(xiàn)象

反應方程式

結論

Na2CO3

碳酸鈉固體比碳酸氫鈉固體熱穩(wěn)定性強

NaHCO3

生成氣體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NaHCO3=

Na2CO3+H2O+

CO2↑

 

個別學生上臺演示

 

NaHCO3受熱分解產(chǎn)生水、二氧化碳,Na2CO3受熱不易分解。

Na2CO3

 

 

熱穩(wěn)定性:

Na2CO3>NaHCO3

 

 

在對比中學習、歸納,通過實驗說明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

 

設疑
深入

NaHCO3能否和鹽酸反應?

生1:能。

生2:不能

深入思考問題

 

科學探究3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與鹽酸的對比反應。

引導學生觀察兩個試管中是否產(chǎn)生氣泡以及快慢

個別學生上臺演示:

觀察:兩個試管中都產(chǎn)生氣泡,但NaHCO3溶液更快產(chǎn)生氣體。

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象的綜合分析能力

 

 

 

學生上臺書寫方程式:

Na2CO3+2HCl=

NaHCO3+HCl=

 

 

【PPT】總結對比

Na2CO3和NaHCO3的對比

        1.Na2CO3             2.NaHCO3

在水中溶解性   Na2CO3>NaHCO3

與鹽酸反應   1. CO32-+2H+=H2O+CO2↑

              2. HCO3-+H+=H2O+CO2↑

熱穩(wěn)定性         NaHCO3>Na2CO3

2NaHCO3=Na2CO3+H2O+CO2↑

用途  1.制玻璃、肥皂、造紙、紡織等

       2.焙制糕點的發(fā)酵粉,治療胃酸過多

鑒別方法 加熱、酚酞、溶解、與鹽酸反應

作業(yè):1.如何鑒別Na+離子的存在?

2.完成Na→Na2O2→Na2CO3→NaHCO3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討論總結后,個別回答

 

學生分組討論

使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 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實驗探究

探究實驗1:溶解性、堿性。

探究實驗2:熱穩(wěn)定性。

探究實驗3:與稀鹽酸的反應。

總結:Na2CO3 與NaHCO3轉化及鑒別

             

 

  四、教學反思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實驗探究》 這部分內(nèi)容,其性質(zhì)并不是本單元教學的難點,知識層面要求不高。作為科學探究的“區(qū)別Na2CO3和NaHCO3的實驗”,教材的設計是以列表的形式提供信息,由學生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且實驗都是簡單易做,學生可以通過努力獨立完成或者小組合作完成。 

 

根據(jù)以上特點,我淡化了Na2CO3和NaHCO3化學性質(zhì)的教學,將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將科學精神、探究精神融入教學當中。從生活引入,以實驗探究、討論式教學法的形式展開,特別是設計學案,輔助教學,引導和啟發(fā)學生進行主動建構,充分發(fā)揮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又可充分發(fā)掘教師的輔導作用,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本節(jié)教學設計的主線是:創(chuàng)設情境—猜想設疑—實驗探究—小組討論--得出結論——總結內(nèi)容--習題鞏固。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引導-實驗探究、對比的教學方法進行邊講邊實驗教學。這在教學中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觀察能力、對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一系列猜想、實驗、討論、歸納等活動中完成知識與能力的建構,體驗探究實驗的無窮樂趣。 

 

在授課時,由于第一次上公開課,我在前面幾分鐘有些緊張,而且毛病是語速過快。在引導學生設疑進行探究實驗前,我提前引導告訴了會有的實驗現(xiàn)象,這就改變了當初實驗的初衷,從探究式變成了驗證式實驗。在學生實驗前,對“等量比較”的實驗原理沒有強調(diào)好,使得一些學生沒有按照學案上的要求實驗,進行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溶解度對比時,加水過多或兩支試管加水不一樣,而感受不到熱量和溶解度的差異。而在進行碳酸鈉與鹽酸的反應,有所要求的是稀鹽酸的濃度,濃度太大或太小,都無法觀察到現(xiàn)象,濃度為0.5 mol/L即可。 

 

在內(nèi)容處理方面,考慮到學生有預習,且對前面的知識掌握較好,對于4個科學探究,前3個我在20min內(nèi)就完成。對于碳酸鈉與鹽酸的互滴,我給學生實驗的時間就較多,因為現(xiàn)象要對比慢慢觀察。而且對現(xiàn)象的解釋慢慢引導,讓學生一步步找出答案。最后總結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鑒別,我讓學生總結,既可以看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又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導性,在整節(jié)課起了個小高潮。時間分配較合理,能在40min完成本課時的內(nèi)容。 

 

學案的設計較好,有連貫性。關鍵是引導學生用好學案,很多學生做完實驗沒有意識去討論、填寫學案,等我用ppt打出答案后,又急急忙忙去抄答案。這一點不好,以后的公開課如果要用到學案,相信會提前發(fā)給學生,課前思考解決,課內(nèi)討論得到較合適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gaoer/74403.html

相關閱讀:《選修4第三章: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第一課時)》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