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論語?好學》讀書筆記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論語》重編?好學

好學輔仁

1.6【原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筆記】此章后推演出《弟子規(guī)》之綱。孝,弟,謹,信,謂之修己,愛人曰推己,此人之大端也。學文也不過求于此。不能如此,焉得學?

此章所言,先質(zhì)而后文。所謂文者,禮樂也。此章所下緊連子夏之言,發(fā)知好學之學,不僅于文,兼容于個人身邊倫理之常。人倫者,周身之事;禮樂者,家國之事。君子固本而后致其遠。

夫子之時,學以致仕,取仕并一以文,此與后世重文章不同。后世科考,以文取仕,其所言“文”之內(nèi)容自有不同。

1.7【原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筆記】承1.6,君子所學,非器用之才,實乃正心,誠意,推己之事,此學之精髓也!學而不知孝悌,不知忠信,雖學無益。

此章前一賢為動詞,以之為賢;后賢為名詞,賢人也。易,嘗有三解,代替、更改、輕視。綜數(shù)家之言,取代替之意。

此章列舉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之事,乃人倫之常,然于三者,所止不同。事父母止于孝,事君止于忠,與朋友交止于信。人之為學概無出其右者。此亦見古從之學以周身之事為宗,所學之事,皆人生之事。此中所指,實中華文明之實質(zhì)。梁漱溟說:“中國是文化高度發(fā)達之國家”,此中文化核心皆人事耳。西方文化長于身外之事,與中華不同。試論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孰與長短,殊不可言也。

另,好色之心,人欲也,人欲孰能無之?子夏之儒言人欲處,以易之而非滅之,此與宋儒頗有不同。先秦儒家對于人欲以日日自省,因勢導之,易之,合于天理人性。一念斷滅非大德不可為也,凡胎肉體,以日日自新而漸進之。

1.14【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筆記】君子所樂者道,非聲色之娛。君子守口守心,以賢者為師,日日自新。

前章已言所學者何,于此章,夫子進言何為好學。好學之態(tài)度,不為衣食,而能身體力行,日日自新。夫子所言好學三事,其一,無求于食飽居安,意不躁而能定也;敏于事而慎言,力行如篤,志能明也;就于有道,虛心就下博眾家之長以養(yǎng)吾心吾志,如此兼容并蓄,日日自新,善之善者。

或言,以何信念而令君子如此?答之,為道自明!夫子之言朝聞道,夕死可矣,此之謂也。

17.8【原文】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筆記】夫子與由言好學之用。子路為人剛毅直信知,夫子以此六言教之。居,坐也。仁、知、信、直、勇、剛皆美名也,夫不學,難明其義也,難守其中也。六言者,人之質(zhì)也,質(zhì)美不學,終不能成就大器。

6.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筆記】孔子71歲,顏回死。此段或在顏回死后不久,孔子還沒從顏回之死的陰影中走出來,所以才說“今也則無亡,未聞有好學者”,其實未必是真的一個好學的都沒有,而是孔子正處于傷心的情緒之中,隨口而說?鬃诱f自己70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但從顏子之死孔子的反應來看,孔子或并未做到。死生由命,孔子看得很透徹,但對于精神生命,孔子是真放不下。孔子最偉大之處在于其念念不忘救民水火之慈,為天地立心之志,其最悲涼之處也在于其所事已高,而為為天地立心之業(yè)未竟,而顏子又死。有這樣的志向,從佛家來說,或等同于菩薩功德,心中最后有一救民之念不能去除故不能成佛,救民之念即是夫子的執(zhí)著,有執(zhí)著便不能無掛礙,便難以從心所欲。從夫子的言語、行為,可以感受到夫子把精神生命看得遠高于現(xiàn)實生命。顏子死,夫子說:“天喪予,天喪予”,夫子覺得唯有顏子才能接繼自己道的生命。顏回何以能接續(xù)夫子之道,從好學方面孔子解釋為“不遷怒,不貳過”。

11.7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筆記】解一:6.3中,哀公有同問,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狈蜃踊卮鹪敽啿煌。按鄉(xiāng)黨篇中所說,夫子與上大夫言,如閔子侍孔子,??如也,正直而恭敬。與答君問,不僅??如也,詳言之。

此章內(nèi)容重出,不同之處僅問問題之人,而夫子回答內(nèi)容一致。夫子之時,魯國政事,決于季氏。夫子答季康子與魯君之問,然詳略有別,足見夫子不欺君。夫子事君以禮,人以為諂。所言不虛。

解二:季康子掌魯國之政,有此問于夫子,或欲用夫子之弟子,夫子以已死之顏回對之,亦或有不欲弟子為季氏家臣之義。若此義,夫子不嘗康子之藥,不與權(quán)臣也。三家擅權(quán),八佾舞于庭,夫子怒之,故亦不欲弟子為其所用。后子路、求用于季氏,夫子多的批評之語。另無權(quán)之國君問夫子,夫子以實告之,見其敬于君也。此境亦合于夫子之心跡。

按夫子入世之愿,弟子能為季氏用,自當推薦之,但此時顏回已死,時間比較靠后,季氏伐顓臾、季氏將旅于泰山、求為季氏聚斂,等事或已經(jīng)發(fā)生,夫子不悅,故有此對。另有“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夫子冷淡處之為據(jù)。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筆記】百工,匠人也。肆,作坊也。匠人學于肆,作于肆,于此環(huán)境而成其事。以此比君子,君子之道,必學而成之。

14.24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筆記】為何而學,子夏言為賢賢、為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夫子以古諷今。荀子曰“入乎耳,著乎心,為己也。入乎耳,出乎口,為人也。為己,履道而行。為人,徒能言之”。

學而優(yōu)則仕

15.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筆記】餒,餓也。此章或于周游列國,遑遑無歸之時,弟子或有怠心,夫子以此言而教之。君子為學,志于大道,固能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固窮,然道心不窮。耕亦有餒時,學亦有困時;耕有足時,學亦有祿時。但志于耕,篤于學,必有所得。人之所力行與其所得,未必相同,然亦當善善為之。

或解為,學道能仕,而得衣祿,好過耕種。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筆記】今天,我們多把這句話作感嘆時光流逝之語。而孔子所說的是時間還是天道繼絕呢?每種解釋都可能近于夫子之道。夫子說此話時或已經(jīng)周游列國多年(井上靖先生認為此句應該在孔子欲渡河投趙簡子時所發(fā)),嘆自己時間無多,道之不行,又嘆天道奔流,而自己雖懷“文王之文”而沒能投入到歷史大潮之中,同生感嘆。

8.1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筆記】學海無涯,既求新知,又習已學。夫子之學養(yǎng)志向,盡天下之學而學之,視天下之學為囊中之物。然學有不足,如失己,故嘆之。此見夫子為學廣博之志,為學之勤勉。

8.12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筆記】三年學,不至于谷者,必能安貧,必能慎其事。好學而能安貧者,其志必遠。學也,祿在其中。君子學以為已,而祿自至矣。

11.25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筆記】高柴身長不滿五尺,于孔子門下受業(yè),孔子以之為憨直忠厚。夫子授弟子做人為政之學,以立君子之儒。夫子美高柴之質(zhì)而將有教焉,子羔之學未優(yōu),子使子羔為宰,夫子憂其質(zhì)美而不得學,終不成大器,故有此章。

子羔,高柴也。衛(wèi)國政變,高柴急忙逃離衛(wèi)國,而子路死。此事發(fā)生在子路為季氏家臣之時。子路一向剛烈,守道而篤。故有“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公山弗擾召,子欲往,子路不說”等事。而在夫子晚年,卻發(fā)生了幾件與此事www.i1766.com相悖的事件,季氏將伐顓臾,季路不救;子路使子羔為費宰等。由此觀之,常人之性情亦難守道而篤。子羔相對年輕,為學日淺,不宜為官,子路此舉,當是季氏或子路以自己利益而私下計之的結(jié)果。夫子批評季路,季路辯駁無力。

夫子老年,見弟子雖學道日久,但性情仍會因環(huán)境而有大變,對道難以堅守,內(nèi)心悲苦。所以顏回死,夫子會覺得是“天喪予”。

19.13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筆記】夫子所授之業(yè)克已復禮之教?艘颜,修身之事;復禮者,齊家國之事。夫子之世,修身治國皆正身習禮為本。優(yōu),有余力也。前章有云,有余力則學文。仕優(yōu)不廢學,學優(yōu)以致其用。子夏之教也。子夏晚年居河西,弟子甚眾,吳起、李悝、田子方、段干木皆其徒也。魏文侯亦師事之。

好學有法

5.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筆記】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下人亦或有上智也。君子學道,道不遠人。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君子日新,于平常之事得為人為學之悟;于文典之中得先人經(jīng)驗總結(jié);于大德明師之言行得引導教誨;于平常之人處得虛心就下之教。孔文子學而能敏,能學于下人,足見其求學之心切。有如此求學之心,去善道不遠。故能謚之“文”。

孔文子,名圉(yǔ),孔悝之父,仕于衛(wèi)靈公、出公之時。

子言衛(wèi)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孔文子因嫁女而有穢德,死后謚文,子貢不解,夫子告之,不隱人之賢也。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筆記】每個人都有其優(yōu)長之處,我們可以學習。別人身上有不好的習慣,我們也應該注意反省自己。儒家修身,注重反省自己?鬃訜o常師,常學于民人。君子但有求學為道之心,茍見一善,必從之。此章為夫子教育理論一重要觀點:世事洞明皆學問,皆可學;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擇善而從之,知不善則正其身。

7.32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筆記】樂發(fā)人聲,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夫子謹慎如此,立求準確,恐失中正。所慎者禮也,為學之態(tài)度就此可見。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筆記】大之道在明明得,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何以日知其所亡,知止也,止遠大目標是也。月無忘其所能,故溫習不倦。如此不廢向時所學,汲汲于至善,幾于道矣。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筆記】一個人追求、態(tài)度高于現(xiàn)實。之,學也,道也。

15.36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筆記】不讓,非爭義,見義勇為,不遲疑之義。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為仁在己,而在人乎哉。君子當其時也。

17.22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筆記】此章或有背景,而今不明?组T弟子常居下位,又日日修習,何來飽食,何來無所用心。故度之,夫子此言或譏諷他人(在位者)之過也。

朱子謂此章為圣人言人心必有所用之意,錢氏從之,或不盡意也。

學而不思則罔

2.15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筆記】罔,有兩解,其一迷惘而無所得也;其二,誤解所學,不得正義。殆亦有兩解,其一疲憊而無所得;其二,疑惑不定。此章夫子言學思之相成輔,不可偏廢。學而有思方能得,思而有學方能久。

2.9原文: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

【筆記】不違于師,慎言也,敬師也,謙遜求學之態(tài)度也;顏子化夫子之教誨于心,而篤行之,于點點滴滴之間踐行,殊為可貴!胺蜃又溃宜《选,以心傳為要,非言語器能所表。

為學,當忌自滿傲慢。顏子為學,善聽,善問,知所止,故能安于時。不違師,蓋能以心觀夫子之道,而立志為繼也。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之,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矣!鳖佔芋w悟夫子以所悟大道以教者,二人之間,有此默契,故不待多言。

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女弗如也!

【筆記】子貢有才干,在孔門弟子中是風云人物。顏回木訥,但好學,安貧樂道?鬃咏讨,以退其好勝之心,而進其好學之心。

子貢數(shù)方人,夫子責之。此章夫子以顏回比子貢,于平常邏輯不合,故此章必有背景。而此背景,最可能是子貢方人。夫子以此問,子貢對答,夫子樂。

附: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筆記】前些篇章,夫子所提之君子仁人應該奉行之原則,看似高深難行,于弟子之教或有艱難之行。此句將言教重歸于身邊之事,以增弟子之信心。夫子之好學,是日日自新,不斷超越自己。

8.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筆記】人能從善好學,無論環(huán)境如何,堅持自己內(nèi)心之道,實在不易。不居于危邦、亂邦,免受其禍,是君子之智慧明辨。君子之道當為有利于天下,有機會時必踐行其道。時機不合時,靜待時機。君子安時處順,有才不用,是謂棄天下;不合于時而用,則不夠智慧。

注:

1、本文以俊德堂書院國學教材《論語重編?為學》的結(jié)構(gòu)為順序。

2、《論語重編?為學》由俊德堂書院策劃,摩羅教授主編。

3、本文選自劉明強的《論語讀書筆記》,為12月10日俊德堂書院國學課講義。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dushubiji/998428.html

相關(guān)閱讀:《吹小號的天鵝》讀書筆記650字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花襪子小烏鴉成長故事》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及感悟
名著《駱駝祥子》優(yōu)秀讀書筆記大全
中學《吶喊》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