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大學我們想起的便是相對的小學,從小學到大學是我們都要經歷的教育歷程,實際上這一傳統與名稱古已有之。
那此篇文章為什么要叫做大學呢?
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考證說,古代的小孩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進退、應對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之文,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小學階段要掌握的有勞動、日常禮節(jié)、體育和常識。十五歲便要入大學,而大學所學的便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學所培養(yǎng)的并不是專業(yè)的技術人才,而是培養(yǎng)大人君子。大人君子要承擔起對自己、他人和整個社會的責任,這在《大學》中表述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古代的大學(亦稱太學)所要培養(yǎng)的學生的目標,因為它不同于小學所學習的知識與技能,故稱為大學。
此篇文章便是系統論述大學之道的著作,故而被叫做《大學》。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dushubiji/1249235.html
相關閱讀:教師讀書筆記摘抄大全
《森林報》讀書筆記500字
寧夏金鳳區(qū)檢察院召開讀書心得交流會
《朝花夕拾》優(yōu)秀讀書筆記
《思維導圖》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