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讀書筆記:閱讀《吶喊》《彷徨》的記憶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讀書筆記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將近一百年前,1918 年,魯迅寫成他的《狂人日記》,自此連續(xù)發(fā)表“小說模樣”的文章。1923 年、1926 年,北大新潮社與北新書局先后出版了他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
將近五十年前,1966 年,“文革”爆發(fā),所有孩子高興地輟學了。我貓在閣樓的昏暗中,一頁頁讀著魯迅的《吶喊》與《彷徨》,完全相信淪亡的孔乙己、瘋了的祥林嫂、被斬首的夏瑜……都是舊中國的鬼魅,我一邊讀,一邊可憐他們,也可憐魯迅:他居然活在那樣黑暗的年代!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書中的故事遠在晚清,而晚清并不像魯迅描述的那么可怕、那般絕望。但我至今無法對自己解釋,為什么他筆下的鬼魅,個個吸引我。在我的童年,革命小說如《紅巖》、《金光大道》、《歐陽海之歌》……超級流行,我不記得為什么不讀,也讀不下去。
同期,“社會上”流傳著舊版的郭沫若、茅盾、郁達夫、巴金、蕭紅……我不知道那就是民國書,零星讀了,都喜歡。不過,最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說,還是魯迅。單看書名就有魔力:“吶喊”,而且“彷徨”,天哪, 我也想扯開喉嚨亂叫——雖不知叫什么,為什么叫——我也每天在弄堂里百無聊賴地亂走。


我不懂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只覺得活活看見了書里的眾生——那位暗夜里抱著死孩的寡婦單四嫂子(鄉(xiāng)鄰“藍皮阿五”動她的腦筋),那群中宵劃船去看社戲的孩子(從河邊豆田偷摘而旋即煮熟的豆子。掖_信書中那個“我”就是魯迅,我同情他躲開祥林嫂的追問,在我的童年,街巷里仍可隨處撞
見令人憎懼的瘋婆。這個“我”還在酒桌邊聳耳傾聽另一位食客上樓的腳步,而當魏連殳被軍服裝殮后,他會上前望一眼亡友的死相。那是我頭一回讀到尸體的描述,害怕,但被吸引。
合上書本,瞧著封面上魯迅那張老臉,我從心里喜歡他,覺得他好厲害。
我已不記得六十年代小學語文課目——對了,有那篇《故鄉(xiāng)》。中年后,我童年的窮朋友也如閏土般畢恭畢敬,起身迎我,使我驚異而哀傷——八十年代后的中小學生會被《故鄉(xiāng)》吸引么? 實在說,我那一代的閱讀語境,永不復返了,那是前資訊、前網絡時代。如果今日的學生厭煩魯迅,與之隔膜,我深感同情。除了我所知道的原因,我想了解:那是怎樣的一種煩厭。
近時果麥文化告知,新版《吶喊》與《彷徨》面世在即,要我寫點什么。我稍稍吃驚,且不以為然。近百年過去,解讀魯迅的文字——超過原著數百倍——無論如何已經過時了,失效了,除了我輩與上代的極少數(一群嚴重過時的人),眼下的青年完全不在乎關于魯迅的累累解讀。然而《吶喊》與《彷徨》被它的解讀,亦即,過時之物,厚厚粘附著,與魯迅的原文同時奏效,其中每個主題都被長串的定義纏繞著,捆綁著。它并不僅僅來自官府,也來自真心推崇魯迅的幾代人,在過時的逆向中,他們挾持著魯迅。
眼下,倘若不是言過其實,《吶喊》與《彷徨》遭遇問世以來不曾有過的冷落(直到八十年代末,它們仍然喚起必讀的尊敬與愛),魯迅的讀者即便不是大幅度喪失,也在逐年銳減(太多讀物裹挾新生的讀者,逐出了魯迅)。近年我以另一種理由,可憐魯迅。我曾議論他,但不談他的文學:我不愿加厚
那淹沒魯迅的附著物。
當我五十年前閱讀他,《吶喊》與《彷徨》經已出版四十年:這是魯迅無法望見的歷史。當初他嵌入小說的記憶,潛入被他視為昏暗的晚清,停在十九世紀末;此刻,我的記憶回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那正是死后的魯迅被無數解讀重重封鎖的時期,他因此一步步令日后的青年倍感隔膜。
我慶幸兒時的閱讀:“文革”初年,一切文學解讀暫告休止,中小學停課,沒有課本。沒人摁著我的腦袋,告誡我:孔乙己與阿Q “代表”什么,我甚至不知道:這就是文學——新版的《吶喊》與《彷徨》旨在挽回文學的魯迅么?近時回想這些熟悉的篇什,我的感喟可能不在文學,而是時間。
在《明室》的開篇,羅蘭·巴特寫道:有一次他瞧著拿破侖幼弟攝于十九世紀中葉的照片,心想:“我看到的這雙眼睛曾親眼見過拿破侖皇帝!” 這是過于敏感的聯想么?它提醒的是:在時間中,人的聯想其實有限。閱讀古典小說,譬如《水滸》、《紅樓夢》,甚至略早于魯迅的《老殘游記》與《孽;ā贰覀儔虿坏綍械摹皶r間”,可是經由巴特的聯想,我似乎找到我與魯迅可資銜接的“時間”:它直接勾連我的長輩——《彷徨》出版的翌年,1927 年,木心出生了,屬兔;又過一年,我父親出生,屬龍,而魯迅的公子周海嬰誕生于下一年,屬蛇……我有幸見過晚年的海嬰先生,彼此用上海話笑談。
但在連接三代的“時間”之外,還有什么?
“秩秩干干、幽幽南山”、“粵有盤古,生于太荒”,這是魯迅幼年必須熟讀的句子,之后,他寫出了《吶喊》與《彷徨》。
“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边@是我幼年必須熟讀的句子,之后,我讀到了《吶喊》與《彷徨》。
現在的孩子熟讀什么句子?他們長大后,如有萬分之一的青年選擇新版《吶喊》與《彷徨》,而且讀了進去,他們如何感知遠距魯迅的時間,包括,遠距我的童年的那一長段歲月?
所有閱讀回向過去,進入時間隧道。博爾赫斯說——我不記得原話了——當他閱讀荷馬,古人沒有死,古書,會在今人的閱讀中整個兒復活。我相信他的話。巡察我們今日的文化,綠林好漢與巨家閨秀,早經絕滅,但宋江與林黛玉活在我們的閱讀中。《吶喊》,《彷徨》,不是古書。當我親見周家的兒孫,
我確認魯迅不是封面的側影,確認他的記憶與我的記憶,如何分殊,或竟重疊——這是令人暗暗吃驚之事:新版的阿Q 與假洋鬼子,新版的孔乙己和夏瑜,新版的祥林嫂和子君,其實仍然活著,并非是舊書中的鬼魅。
嗚呼!為敷衍編輯,我好容易想出以上這段話,隨即發(fā)現,我可能又復墮入我所熟悉的、過時的魯迅解讀。魯迅厲害。歷來的解讀,恐怕并非無緣由,而《吶喊》、《彷徨》,確乎隱隱牽動著后世的解讀。
看來我是說不出關于魯迅的新的感想了。那是我的問題。本屆諾貝爾文學獲獎人阿列克謝耶維奇說及今日的閱讀,正確地指出:“一切都在溢出邊緣,即便是文獻的語言也正在出離原本的邊界!薄秴群啊放c《彷徨》的邊界是什么?據魯迅說,《吶喊》初版才八百冊,請今日編輯做一統(tǒng)計:上世紀三十年代迄今,這兩冊薄薄的小說集總共出版了多少冊?它們早經成為文獻。文獻,即是指停止了活力的語言嗎?不,不是的。我愿補充博爾赫斯的意思:在閱讀中復活的每一經典,迎對陌生的歷史,交付新的讀者。我多么期待今日的讀者——假如真會有的話——做出新的魯迅解讀。
如今我已到了魯迅尚未活到的歲數。當此果麥新版魯迅小說集面市之際,我卻想鉆回一無所知的童年時光,尋來舊版的《吶喊》與《彷徨》,與魯迅單獨相對。
“你抄了這些有什么用?”有一次,他翻著我那古碑的抄本,
發(fā)了研究的質問了。
“沒有什么用!
“那么,你抄他是什么意思呢?”
“沒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點文章……”
因為不知怎樣地收束這篇稿子,我取了《吶喊》的自序,
略一讀,讀到魯迅與金心異的這幾句對話,噫!我于魯迅的好久之前的愛,又泛了起來。
陳丹青
2015年12月7日寫在北京
【書籍信息】
《吶喊》
作者魯迅
外文書名CALL TO ARMS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內容簡介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1918年,新文化運動正值高峰。魯迅因為和老朋友“金心異”(錢玄同)的一場關于“鐵屋子”的談話,創(chuàng)作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至1922年,五四大潮漸落,魯迅應陳獨秀之邀,將之前的小說結集出版,目的在于為新文化運動“吶喊”,并且慰藉那些在斗爭中“奔馳的猛士”,使他們無畏地前進。
新版《吶喊》完整收錄魯迅從1918至1922年所作小說十四篇、自序一篇,以及陳丹青先生專門為新版撰寫的讀后記長文一篇。
《彷徨》
作者魯迅
外文書名HESITATION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內容簡介
《彷徨》是魯迅的第二部小說集,共收1924至1925年所作小說十一篇。《彷徨》的寫作時期,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運動陣營內部出現分化,作者一面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陣了”而“感到寂寞”“荒涼”,“一面總結過去的經驗,尋找新的戰(zhàn)友,部署新的戰(zhàn)斗。”在這樣的背景下問世的《彷徨》,比起其第一部小說集《吶喊》來,“技術雖比先前好一些,思想也似乎較無拘束,而戰(zhàn)斗的意志卻冷得不少!
新版《彷徨》完整收錄魯迅從1924至1925年所作小說十一篇,以及陳丹青先生專門為新版撰寫的讀后記長文一篇。
作者簡介
魯迅
1881.9.25(農歷八月廿八)-1936.10.19 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
1904年赴日本仙臺學醫(yī),后棄醫(yī)從文,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發(fā)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一生寫作千萬字,主要成就包括雜文、小說、散文、現代散文詩、翻譯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dushubiji/1181308.html

相關閱讀:《秘密像花兒一樣》讀書筆記
《會飛的小鹿》讀書筆記
關于《匹克威克外傳》讀書筆記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
《小學生之友》讀書筆記